欢迎访问深圳同志交友!

深圳同志交友

香港跨性别人士堕桥案,媒体报道手法引质疑

时间:2017-07-19 14:31出处:资讯阅读:166

香港跨性别人士堕桥案,媒体报道手法引质疑

  传媒评论:跨性别人士大围站堕桥案 四大报道手法惹质疑

  撰文:wm、py (G点电视实习生)
  编辑:Mo

  近日,霍姓跨性别人士从大围月台天桥高处堕下死亡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事件发生之后,多家媒体为此作出突发及事后综合报道。公共场所高处堕下以及当事人的背景引来读者很大回响,然而,报道手法却招来不少批评。笔者分析各大报章的报道内容后,归纳出四大不专业的报道手法,望有关传媒引以为鉴。

  不尊重事主对自身性别认同的意愿

  事发后,不少网上报章引用“男子”、“仔”等字眼称呼事主,例如01新闻引述事主好友在脸书留言时,更在女性的称呼上加上引号“希望‘她’能安息”。此类字眼不仅间接表现出对事主自觉是女性性别认同意愿的质疑,更背离了跨性别人士及事主的诉求,损害他们的尊严。

香港跨性别人士堕桥案,媒体报道手法引质疑


01新闻在女性的称呼上加上引号“希望‘她’能安息”

  作为媒体,有责任尊重不同人及群体的诉求及身份并客观地陈述事件内容。在这篇报道中,编者应引用“事主”、“当事人”及“霍姓”等中性字眼,避免不尊重及违背当事人意愿的情况发生。

  不断消费事主的非主流打扮

  其次,01新闻及东网等媒体的报道再三强调事主在事发时身穿女装的情况:“据知,霍男被发现时,身有女性衣物,初时故一度被人误以为伤者是女性。”“……昨日堕桥后,因其装束打扮,一度被误以为是女性。”报章以猎奇的角度报道这起不幸事件,以无关痛痒的细节博取视线,一而再、再以三地强调事主穿女装的性别表达,不仅有违传媒操守,更以不恰当的报道手法消费这起悲剧,对事主及其亲友造成二次伤害。

香港跨性别人士堕桥案,媒体报道手法引质疑


东网将着眼点放在事主衣着上

  再者,01新闻及东网进一步引叙事主生前协助拦截抢劫案一事,东网更以大量不相关的标签作为报章标题:“大围站堕桥男有性别认知障碍,曾穿裙助捉贼”,并再一次将着眼点放在事主衣着上:“他当时身穿黑色短裙、丝袜及短靴,联同其他市民合力捉贼,惟遭人扑头受伤送院。”以上节录报道与这起不幸事件毫无关系,一次又一次针对事主装扮的偏差报道方针更是令人不解。

  披露事主个人私隐,失传媒道德操守

  更令人懊恼的是01新闻在报章中公开事主脸书生活照及学历背景的报道手法。编辑虽于稍后删除相关照片,但在首发报道中披露事主个人私隐,足以令死者在网络上受到不必要及不尊重的注视和评论,同样造成二度伤害。此举实在有违传媒道德操守、尊重事主个人私隐的基本大原则。

  死者已矣,披露死者私隐对事件没有任何帮助,强调其生前打扮亦无助读者关注跨性别社群,传媒此举不禁令人质疑是为了引起舆论而盲目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处理相关报道时,其实只需提供事件基本资讯就可以了。如果希望读者关注跨性别社群,可以在报道中引述关注跨性别议题的专业人士回应,或提议支援跨性别人士的方法。

  对跨性别人士的污名化

  在报道霍事主轻生一事中,01新闻用上大量篇幅讲述事主身为跨性别人士的背景及其相关困扰,引导读者把事主轻生一事与其身为跨性别人士身份作为因果关系处理。事实上,这起事件仍然有待执法部门调查,外人难以判定事件发生原因是否与报章提及的“病症”直接相关。

香港跨性别人士堕桥案,媒体报道手法引质疑


01新闻描述事主“患上性别认同障碍”

  作为传媒,绝对不能草率地为事发原因及结果牵上不符合实情的线,否则有违传媒追求报道事实真相的出发点。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01新闻以描述事主“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术语作为此不幸事件的大背景,简略地以“病症”作为性别不安/性别认同障碍的归类,有心或无意地污名化了跨性别人士面对的状况。

  总体来说,在跨性别人士议题的处理上,01新闻的报道手法有以下垢病:一、将跨性别人士病理化;二、没有进一步在跨性别议题上作出正确的资料补充。以上的不足导致文章内容未能为大众提供对跨性别人士的正确了解,反而进一步标签化了跨性别人士之异常性,缩窄了跨性别人士在社会上的生存空间。

  性别认同有“障碍”吗?

  事实上,在最新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早以“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亦称“性别焦虑”)取代“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定义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所引申的各项社会标签,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其他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有部分跨性别人士及研究人员也指出“性别认同障碍”视性别认同差异为障碍,这个词强化了性别二元 ,二元的狭隘亦延伸为社会对跨性别人士的污名化及病理化 。相反,“性别不安”一词着眼于跨性别人士对于原生生理性别及性别认同差异的不安感,台湾精神医学会亦指出有助于性别认同之多元,更重要的是为跨性别人士去病理化(https://goo.gl/rB914H) 

  虽然如此,有论述亦指出去病理化将影响政府对于跨性别人士进行性别重置手术的支援及资助。以澳大利亚为例,政府医疗没有全面资助跨性别人士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加上相关技术落后于一般水平,令该国的跨性别人士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难以负担相关医疗开支。性别重置手术对跨性别人士面对性别认同差异的不安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https://goo.gl/1QReSu) ,而去病理化对减轻跨性别人士面对的社会压力亦有着兹事体大的影响,两者在跨性别平权的路上其实缺一不可,政府及有关当局应讨论如何从中取得平衡。

  最后,附上这则报道的建议范文:

  7月8日下午4点56分,一名霍姓跨性别人士从大围月台天桥高处堕下,跌落大堂后重伤昏迷。当时有在场市民协助救援,医护人员到达后将事主送往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抢救,惜抢救后最终不治。据了解,在大围站事发一小时前,警方曾接霍友人报案,指在社交网站看见他留言透露死念。警方在接报后亦开始寻找事主,惟未能及时制止事件。警方目前仍需再详细调查其自杀原因。

  相关文章:性别不安的困境 (https://goo.gl/ov9zRj)

  注解:

  ⑴ Fraser, L; Karasic, D; Meyer, W; Wylie, K (2010). "Recommendations for Revision of the DSM Diagnosis of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in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 12 (2): 80-85. )doi:10.1080/15532739.2010.509202.

  ⑵ Newman, L (1 July 2002). "Sex, Gender and Culture: Issues in the Defini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7 (3): 352-359. doi:10.1177/1359104502007003004.

  ⑶ 台湾精神医学会. (n.d.). 从“性别认同障碍”到“性别不安”. Retrieved from http://www.sop.org.tw/Dsm5/Folder/2013_02/003.pdf

  ⑷ Medicare Coverage and 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 - OUTInPerth - Gay and Lesbian News and Culture | OUTInPerth - Gay and Lesbian News and Culture.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fWtXcD